发布日期:2025-02-03 11:15 点击次数:147
为学者日益易使人骄傲自大、欲望膨胀,背离自然和谐法则;为道者日损则追求万物和谐,减少功利竞争,实现无为而治。取天下应恒无事,有为反不足取。
图片
原文:
为学者日益;为道者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
取天下,恒无事,及其有事也,不足以取天下。
简译:#深度好文计划#
·为学者日益;
简单说就是 追捧学识、强化本领的行为,会使人们逐渐变得骄傲自大、欲望膨胀,终会导致人类社会分崩离析。
理由:
“学”就是荃面、系统的研究、培养政教礼乐、智谋方略、功利机巧等方面的知识。
所以学在老子的思想里并不是一个褒义词。从“绝学无忧”、“以智治国,国之贼”、“国之难治,以其智多”等经纹中都可以感受到。它们都在强调:各种学识、本领的增长会使人变得聪明、智巧,人们惯用聪明、智巧便是社会的灾难。
所以,“学”这一行为的真正意义值得人们深入思考与重新定义。
图片
“为学”则是对知识更为广泛深邃的探索与追捧。它远远超越了生活的基本需要,容易使人迷失在知识的海洋里难以自拔、忘记初衷。
“为学”不但系统的培育着政教礼乐等方面的知识,也在挖掘着智谋方略的筹算和功利机巧的妙用;它们看似赋予了人类智慧与能力,而实则却是种下了虚伪狡诈、竞争与纷扰的种子,使人类远远背离了简单、自然、和谐共处的生存法则。这种所谓的智慧与能力更会使人逐渐骄傲自大、欲望膨胀、充满功利心,以至于滋事弄权、肆意妄为。这也是战争、侵略、资产泡沫、爆雷、崩磐、生态崩溃等等各种恶性事件的根源。因为人类的“自我膨胀”行为也会导致社会和生态层面的“膨胀”。
“益”在这里并不是增长或有好处的意思,而是满溢、膨胀的意思。
图片
·为道者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
“为道”与“为学”的区别;
“为学”其实质是 为了实现小我利益,为了争权夺利而强大自我的一种行为;它会使人间的竞争更加激烈、残酷。而“为道”则胸怀宽广,他们知晓天下乃为一个整体,万物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;这是一种愿意为万物的和谐共处、平等、平衡而努力的行为。
为道者深究世间真理、遵循规律而行,呼吁以做减法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管理与社会管理;这或许是治理天下各种危机、矛盾的维一途径。
人类文明几千年来一直饱受竞争思想的驱动,近代社会更是盲目追求经济增长。
其带来的弊端已然显而易见。它们使人口爆增、社会不平等加剧、权力滥用、经济结构失衡、人心浮躁、生态日益恶化、瘟疫流行等等。因此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,寻找一条促进平衡、可持续的发展之路,而方向至关重要。
* 我们是继续做加法,努力学习那些倾向于功利性的学识、本领,刺激欲望、鼓噪竞争、追求增长?(为学者日益)
* 还是学习做减法,减少功利性的学习、减少竞争、减少人们对财富、名利以及科技的依赖,减少主观操控和人为干扰;努力促进和谐共处、平等、平衡?(为道者日损)
方向选对了,努力才不会白费。
当然,这样的价值观,这样的方向,应当在荃球范围内达成共识,否则,这艘人类的巨轮将永远在风浪中摇摆,世界将永无宁日。
其次,“为道者日损,损之又损;”也在强调“为道”的节奏同样重要;应当以循序渐进、潜移默化的节奏去做这个“减法”,去粗取精、日损其华。
就如同祛除那顽固的疾病与陋习,非一朝一夕之功,若是急于求成,恐怕会适得其反,留下难以愈合的后遗症。因此,我们应当一点一滴地消减,让那些干扰万物自然运行的人为痕迹逐渐消散,任凭万物按其本性和规律自然运化。这种“自然”的力量,可以使生态平衡、风调雨顺、物种丰富;用心观察,你会发现每一个生灵甚至每一块石头都在生产着食物,供应着营养;我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一样也不会缺少。要知道大自然会慷慨的供应万物的生活需要,但绝不容忍奢耻、贪婪的侵蚀。
当我们真正做到顺随自然、不加以干扰时,便会发现,我们所向往的和谐、稳定、健康、平衡......已悄然而至,我们似乎什么都没做,而实则一切都已成就。这种无为而治的境界,正是为道者所追求的。
图片
·取天下也,恒无事,及其有事也,不足以取天下。
真正的治理之道在于无为而治,天下之大,皆能自我运转;而非频频干预,以力取天下。
就如今天的世界,统治阶层不应深陷于国际竞争的漩涡,给自己和下属以及人民下达各种难以完成的任务、目标;然后再去解诀由此而带来的各种问题、争端,事事皆需管理层操心劳力,忙于调解纷争、管理琐碎、维护治安、办理杂务,乃至亲力亲为,服务万民,那么此等状态是十分糟糕的。
而“为道者”之胸怀与管理体系是否值得统治阶层参考与实践,为了世界和平而努力、消除竞争的火种,让万民共享一个和谐、稳定、健康、平衡的未来,这不仅是治理者的责任,更是对天下苍生的深情厚谊!
图片
注释:【无为】:
图片
【为】造字本义:动词,强制驯服大象,使原本自甴、自在的大象,变成不得不听命于主人的劳动力。
【无为】:就是没有操纵、管理等不自然的行为存在。/就是不去影响、改变事物的天然状态。
因为自然(人类社会、生态自平衡),所以无为!
无为 = 无伪 = 无违
详解参见:16《道德经》——“无为”解析;
图片
【学】學,甲骨文(×,交叠的算筹)(∩,是“六”的简写,即“庐”,房屋),表示练算习字的房屋。有的甲骨文在算筹两边加(爪,手),突出“手把手”教练的含义。金文在房屋下面加“子”,表明教的对象。有的金文加“攴”(持械打击),表示执教者体罚受教育者。篆文承续金文字形。造字本义:名词,教孩子算数、习字的校舍。
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为“学”,称生活实践的体验为“习”。动词:通过反复模仿和操作以获得经验、知识、技能。...
“学”在此处或许接近贬义词。如果说“知(智)”是向人们传授竞争、比拼的技能、知识、谋略...,那么,“学”就是更加荃面、系统的研究、培养“知(智)”以及礼仪、规范等等这些更容易产生虚伪巧饰、违逆本性的知识,更会使社会充满虚伪、诡诈、争斗之心...;
图片
“益”是“溢”的本字。益,甲骨文(皿,盛器)(水,液体),表示液体从盛器的开口处溢出。
①本义,动词:盛器水满而溢出。 当“益”的“横溢”本义消失后,篆文再加“水”另造“溢”代替。
②动词:增加,补助。 / 增益
③形容词:有好处的,好的。 益虫 益鸟 益处 益友
④名词:好处。 / 获益 收益 受益 利益 权益 无益于 有益于 大有裨益
⑤副词:更加,越加。
图片
【事】:造字本义:动词,手持旌节,代表国傢,出使和谈,记录划定的国界,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。
动词:①派遣,命令,作用,传达朝庭命令并监督实施。②遵从上级命令,奉行,办理,服务。
名词:①勤务,活计,承担责任的日常活动。②意外的麻烦、难以完成的任务。......
【个人所见,仅供参考】
评论心得:1. 这章理解得不是那么透彻!为学而益为道日损,说的是欲念的加减。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,欲念不断的减少,直到无欲无求的境界。无为是无欲无求。无为而无不为,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,没有什么做不成的。剩下的因为我看不明白古文的意思,不能准确的描述
2. 很多人都有你这样的解释,我也看过的。“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,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。” 问:为什么? 恐怕最后的答案还是——人退自然进。
图片
3. 那些人根本不懂无欲无求代表着什么,无欲无求是得道的境界,是修道人的至高境界。当然怪不得他们,他们是以常人的视角看这《道德经》。《庄子》的混沌之死已经讲得很明白,无欲无求才是至高的
4.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:为学者日益,为道者日损,说的就是我卷子越写越薄,知识越学越少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